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过程

国学传统文化

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过程

不朽围观:℉更新时间:11-29 13:48

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过程

月球是地球的伴侣。它以多姿的面貌,常常陪伴着人们度过寂寞的夜晚。因此,人们历来对月亮就有特殊的情感。

“嫦娥奔月”的神话,“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待月西厢下”的情思,千百年来,一直扣动着人们的心弦。美丽的月亮包含着多少触发文学灵感、打开感情闸门的玄机啊!今天,月亮又成为人类足迹初到的第一个地球之外的天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神话诗文的魅力与最新科学考察成果如此奇妙地交织于一身的,只有月球。

当然,在天文学中是不研究对于月亮的文学的,我们只好冷峻地把月亮当成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来看待。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除水、金两颗内行星外,都有卫星,目前已知的共有40多个。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这也算是它的得天独厚之处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别看苏东坡借月亮阴晴圆缺之景,抒人间悲欢离台之情,填词赋诗,是那样挥洒自如,但他对月亮圆缺变化的道理,却未必有正确的见解。

可是,和苏东坡同时代的沈括(1031-1095年),对月亮相的成因却颇有研究。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写道:“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均;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这和现代人们对月相的解释是一致的。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月亮和地球一样,完全是靠太阳的照耀反映光亮。朝着太阳的半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半面是黑暗的。月球绕地球运转,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当月球的黑暗面完全对着我们时,就看不到它;当少部分光亮面对着我们时,只见弯月如钩;当整个光亮面对着我们时,则满月如丸。

并且,为了使人信服,沈括还告诉人们一个试验,将一小球,“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不妨我们也效法沈括,把一个皮球半面涂上颜色,放在稍远的地方,围绕它走一圈,或“侧视之”,或“对视之”,看一看它是否会象月亮的圆缺那样变化。

标题: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过程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4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