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盛京宫阙——沈阳故宫简介

国学传统文化

清初的盛京宫阙——沈阳故宫简介

万挂之王围观:℉更新时间:11-29 13:39

清初的盛京宫阙——沈阳故宫简介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汗王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因而以完整、璀璨、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历史地位而著称于世,成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沈阳故宫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沈阳故宫在继承中国古代汉民族建筑艺术特点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满、蒙、回、藏等多民族的艺术精华,使之成为多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融合体。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建筑群,设计布局完整,造型结构新颖,工艺水平很高。它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南北长15.2丈,东西宽32丈,全部建筑90余所,共300余间。宫殿的周围为砖墙,宫阙正门上悬挂着“大清门”三个绚烂的大字。门两旁有石狮一对。门前有辕门,东门为左阙门,也叫东华门;西门为右阙门,或称西华门。大清门对面为砖饰蟠龙大影壁,左右为奏乐亭和朝房。横街北面,为当年后金的宫殿。从高处看去,整个故宫金瓦红墙,光彩夺目;白玉石栏,庄重大方;五彩琉璃,色彩斑斓;雕梁画栋,巧夺天工。

然而,沈阳故宫的建筑群,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如此规模。清朝统治者在这里居住总共才十年左右,有一大部分建筑是在迁都北京后补建的。从建筑时间上,我们可把它大体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建筑,是从1625年至1636年所建,包括东路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的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风阁、凤凰楼、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东配宫、西配宫等,这些是皇帝举行大典议政、宴会以及后妃居住的场所。

这时的建筑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急于迁都沈阳和追于登基称帝,所以建筑规模较小,形式也较简陋,但刚健质朴,重于实用。中期建筑,包括故宫中路的日华楼、霞绮楼、师善斋、协中斋;东宫颐和殿、介趾宫、敬曲阁;西宫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

这组建筑是迁都北京后,乾隆皇帝“东巡”来沈阳驻跸这里,见其形制简陋,难以与北京宫殿相媲美,遂下命维修和扩建的。后来这里就成为乾隆“东巡”沈阳时居住和收藏“玉牒”、“满文老档”的场所。晚期建筑,是1782至1783年建成的。包括西路的戏台、嘉荫堂、仰熙斋和文溯阁等,是为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标签:历史

标题:清初的盛京宫阙——沈阳故宫简介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4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