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美丽的太原晋祠
从太原西行25公里,遥望西南方向的悬瓮山麓,只见亭台莲池,殿角云飞,景色十分优美。这就是太原著名的游览胜地——晋祠。
太原晋祠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记•晋世家》记述,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名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大儿子姬诵年龄尚小,就由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拿桐叶做手机游戏,他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我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
叔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就问成王:“你要封叔虞吗?”成王不以为然地说:“我和叔虞开玩笑呢!”周公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就把叔虞封到唐地去做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桐叶封弟”的故事。后人常常以“天子无戏言”,史官(史佚)坚持原则,来告诫君王慎重行事,其典源出于此。
叔虞到了唐,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成为唐人拥戴的领主。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因唐地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在晋水源头建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无从稽考。据关于晋祠的最早文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就已蔚成大观,誉满天下了。北魏之后,历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重修扩建,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晋祠院内,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圣母殿。它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 1032年),崇宁年间(公元1102-- 1106年)重修。殿为重檐歇山式,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平面呈正方形。殿身四周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飞翘的殿角和飞梁下折的两翼互相映衬,加之殿基依山而筑,耸立晋水源头之上,给人开阔奇妙之感。大殿采用的营造方式是“减柱法”,殿内外共减十六,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房架,使前廊和殿内更加宽敞。这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掌握了许多力学原理,堪称宋代殿宇中的代表。殴前廊柱上,雕有木质蟠龙8条,为宋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吕吉等人集资所雕,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艺术品。
圣母殿内的宋代雕像,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圣母,原名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之后,成王和叔虞的母亲,是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妇女,周成王曾夸赞她“贤于内治,明胎教之道”。对于“胎教”的具体内容,虽因年代久远而淹没,但这至少可以证明我国在周代就重视“胎教”了,这对研究生育习俗是颇有价值的。古代社会妻以夫荣,母以子贵,故北宋天圣年间修缮唐叔虞祠的同时也为其母邑姜立了祠宇,一并奉祀。圣母邑姜在殿内居中端坐,她神态庄严,面目丰满,凤冠霞帔,仪表端庄,显示出雍容华贵的帝王后妃的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