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国学传统文化

古代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龙印战神围观:℉更新时间:11-29 12:26

古代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这里要了解两方面的常识,一个是十二时辰的划分,一个是一天之内若干个时段的概念表述法。

古人在对一昼夜的时间有了等分的观念之后,就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子时为初,故半夜十二点为子时,所以又叫子夜,早晨二点为丑时,四点为寅时,六点为卯时,依此类推,中午十二点为午时,下午六点为酉时。

每一时辰包含两小时,时段又是怎样计算呢?即以该时辰的正点为中,前后各一个小时,即时辰包括的时段。比如说子时,是半夜十二点,那么它所包含的时间就是指前一个小时和后一个小时的时间,即从上半夜的十一点(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时)至下半夜的一点,这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都叫子时。如果细分,可分为初、正。半夜十一点为子初,半夜十二点为子正。其他依此类推。卯时为六点,它所包含的时间就是五点到七点,正是日出之时,所以古人常说日出于卯,而酉时又以同理被说成日入于酉。一天二十四小时,正好被十二时辰等分了。所谓刻,就是现在的十五分钟,每个时辰八刻。

对于一天中时间的表述,古人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概念。

日出前后的时间叫做早、朝、旦、晨,这几个概念所表述的时间大致相同。古人每天两餐,早饭在日出之后一段时间才吃,故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早)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八九点钟。食时之后到中午的一段时间叫隅中,因为此时太阳已升起,出隅而未到正中,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十点左右。中午太阳在正中,所以叫日中。下午太阳西斜叫昃,大约是午后的三四点钟,从日昃到日落这段时间吃晚饭,所以叫做晡时。日落之时叫夕、暮、昏、晚。太阳落后的一段时间叫黄昏。黄昏之后的一段时问,因人们逐渐安定下来而称为入定,大约夜间九十点钟。入定之后就是夜半了。

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使我们更为形象准确地理解古书上所描绘的许多事例。如《尚书•天逸》“自朝至日中昃不遑暇食”这句话,就可以理解到是说从早晨太阳出来一直到中午,又到太阳西斜,忙的连饭也没时间吃。再如《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鞍之战,齐侯骄傲轻敌,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意思是先把晋军消灭了再吃早饭,具体时间是天亮之后开始打仗。

再如《孔雀东南飞》“暗暗黄昏后,寂寂入定初”两句诗所说的时间就是日落后到夜半前的这段夜深人静的时间。把握住这些知识后对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标题:古代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4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