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其人及江苏的泰伯庙

国学传统文化

泰伯其人及江苏的泰伯庙

猎杀都市围观:℉更新时间:11-29 12:07

泰伯其人及江苏的泰伯庙

泰伯这个名称在无锡可谓家喻户晓,无锡与泰伯关于的建筑也比比皆是。而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的泰伯庙了。

据载,泰伯是殷商未年周国人,古公禀父的长子。原居住在陕西歧山一带,因让王位于三弟季历,遂与二弟仲雍一道,从陕西来到江南,居住在海里,即今无锡县梅村乡。为尊重江南风俗,他们“断发文身”,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开荒。他把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岭授给江南人民,为使江南成为鱼米之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江南百姓崇敬他,前往归附者有千余家,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形成了。据《吴地记载》:“泰伯筑城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廓周二百余里。”所筑之城名为吴城,又叫泰泊城。为交通和灌溉之便利,泰泊还带领人民开凿运河。“当季开之,以备旱涝,一方居民,始得粮食。”人民为此心怀感恩戴德,故称此渠为泰伯渎,又名为伯渎港。

著名的泰伯庙就坐落在伯渎港的南岸。泰伯庙,俗称让王庙,又名至德寺,相传原为泰伯旧居。公元154年,东汉桓帝下令即宅为祠。到了宋哲宗元枯七年(公元1092年),“诏以至德额其门”。“至德”二字,意即最高尚的道德,来源于孔子对泰伯、仲雍让王位一事的赞扬。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庙字几经毁建,现存的泰伯庙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无锡知县姜文魁重建,距今己有500年的历史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交战,泰伯庙起火,烧毁了采芝堂、大树堂、德治堂、大夏堂、慈俭堂等古代建筑,仅大殿幸存。清同治年间,重建德治堂,整修大殿,整个建筑仿明代形制,古色古香,精巧雅致。大殿造型为歇山单檐,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殿内有柄木柱14根,每根木柱下置石础,垫有木砧,柱上涂有来红色漆。另有石柱24根,殿内后壁上嵌有清代南拙老人蒋衡所书的石刻书条。殿前为戟门,解放初曾被拆除,后恢复。往前为青石三券棂星门,门前立有石牌坊,额题“至德名邦”四个大字,笔力奔放道劲,坊上刻有龙云仙鹤,形态生动传神。牌坊的对面是照池,池上育一桥,名为香花桥。牌坊和香花桥均为明代遗物,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农历初九是泰伯的生辰,梅山附近的人们每年此日都要到泰伯庙里祭祀一番,这一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年习俗,由此形成了梅村地方性庙会,并发展成为一种农村集市贸易。

标签:历史

标题:泰伯其人及江苏的泰伯庙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4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