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简介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出生之时,正值东汉初年,社会动荡,而王家祖上和父辈都好勇任气,曾多次与当地富豪结仇,不得不举家从会稽郡(今苏州)迁到钱塘(今杭州),再从钱塘迁到上虞,到王充时,“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自幼聪慧,十分孝顺,颇得家人和邻里的喜爱。6岁时,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下认字。8岁进书馆学习。几年后,15岁的王充被送到洛阳太学读书。洛阳太学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受今文经学的影响,盛行章句之学。传经注重家法师承,先生们将先师的遗教记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弟子们反复记诵,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步。加之光武帝沉迷纬书谶记,迷信之风由此充斥学坛。
王充遂对太学的所谓学问并不感兴趣。他喜欢博览群书,不愿意为经学所禁锢。18岁时,他曾拜儒学大师班彪为师。当时,班彪的儿子班固13岁,曾对父亲说:“此儿必记汉事。”然而,王充很快又辞别老师,自己进行研究。家贫无书,便“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由于熟读经史,兼及百家诸子之学,游学期间的王充已十分博学。
最初,王充对自然学科十分关心,像云、雨、雷、电的形成,以及琴弦张力与空气湿度的关系,月亮运行与潮汐的关系等都很了解。洛阳又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王充在那里游学十几年之久,所见所闻的各派思想互相辩论争斗,这所有使得王充逐渐冲破了官方儒学的束缚,并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以及社会问题。
永平元年(58)十月,汉明帝亲临太学,举行敬老尊儒大典,并激励学者各抒己见,进行辩论,围观者数万人,盛况空前。此时的王充游学已经十余年,也前往观战,兴奋之余,作《大儒论》赞颂其事。随着游学生涯的结束,王充回到家乡,在县、郡、州里做过一些闲散小官。因性情秉直,不肯向权贵低头,很受排挤,经常主动辞职。元和三年(86),花甲之年的王充举家迁往扬州(今安徽和县),先后在丹阳、九江、庐江等地任职。两年后,王充再次辞官返乡,尽心著述。晚年时的王充,生活十分凄苦,但仍笔耕不辍,六十几岁时,还完成了《养性》,倡导节欲。
约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王充病逝。著有《论衡》、《政务》、《养性》、《讥俗》、《节义》等,可惜多已失传。所幸的是,其扛鼎之作《论衡》被学者蔡邕从江浙带到了中原,王充的思想终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