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淹没又复出的明祖陵简介
明祖陵在盱胎县管镇东南约8公里的明陵村东北,洪泽湖西岸。这里古称凤阳府泗州城北门外13里杨家墩。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祖先修建的陵墓。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追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为祖皇帝,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修筑祖陵,葬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帝后冠服于此。其父朱世珍陵,则另建在凤阳府太平乡(现安徽风阳县境内)。这是因为朱元璋的祖上曾迁居泗州多年,而其父朱世珍后迁居到安徽风阳。明朝中叶,祖陵常遭水患。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泗州城被淹没以后,祖陵也就常在水中,并隐没洪泽湖水中达300年之久。
60年代初,由于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偏少,在冬夏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洪泽湖水位下降了好几米,湖岸退出一大块。当时考古工作者沿着洪泽湖两岸寻访古徐国遗迹时,经过泗洪县孙大庄大墓头时,发现了露出水面的明祖陵石刻,从而使明祖陵被发现。
在此以前,虽然史籍上记载有明祖陵,但因沉在水中日久,已不被人注意,当时考古工作者还发现陵西约600米远的孙大庄,因为常被水淹,居民早已迁空,这里地面上散布着很多琉璃瓦碎片,范围有100平方米,瓦以黄色为主,并有龙纹的花沿和水滴。庄东南隅有水井一只,井壁是用明代大砖砌的。这些建筑物显然与祖陵关于。
另外,孙大庄西南约半公里,有明陵村,村上居民多姓朱。专家们推测他们也许是原来奉祀官或守陵户的后裔。
1966年,当地文物部门曾筹备整修祖陵,后因十年动乱而被迫中断。1977年起开始筑坝保护,使祖陵露出水面。由于长时间受湖水冲刷,明祖陵石刻及建筑物的基础,均倾覆和毁坏。陵前石刻也都倒伏,有的已断裂或残缺。1980年,文物工作者再次进行修复。 1982年又进行大规模清理。
祖陵原来选址地势相当高,从“杨家墩”地名推测可知。现周围皆为一马平川之地。从土色土质上看,是洪水多次泛滥,长期冲刷沉淀形成的地貌。当初选定陵址的主要原因,一是此地为朱元璋祖父的尸骨所葬之处,二是此地有墩近水,是龙脉所在的风水宝地。
在《泗洪合志•陵墓》和《凤泗记》等书中还记载了一段神奇的故事,说的是:泗州城北30里处,有一块高地叫杨家墩。当时墩旁有一草洼之地,朱元璋的爷爷经常躺在那里晒太阳。有一天,有一师一徒两个道士从墩旁走过,师父对徒弟说:“葬在这墩下,子孙可出帝王”。朱元璋的爷爷听说后,回去告诉了他的儿子朱世珍,朱世珍后来就把他父亲葬在了杨家墩。在这之后,朱世珍的妻子就怀孕了,迁居到安徽后生下了朱元璋。这段记载十分荒诞,无疑是后人杜撰的。但朱元璋的爷爷葬在杨家墩倒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