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内九龙壁简介
游览过北京北海九龙壁的人都为之赞叹不已。其实,位于大同市城区东街路南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九龙壁要早350多年,而且体积相当于北京北海九龙壁的4倍。它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国保存最极致、最古老、最雄伟的琉璃照壁。
九龙壁坐南朝北,通体用五彩琉璃砖砌成,是代王府的前照壁。整个龙壁包含底部、壁身、上部三个部分。
底部,是一个硕大的须弥座,高2. 09米,雕有41组二龙戏珠的图案。
壁身是九龙壁的主体,高度3. 72米,壁身两侧的日月图案,由426块特别烧制的五彩琉璃物件拼砌而成。壁面上的九条龙以飞腾之势,跃然于波涛云气之间,活灵活现。正中的一条龙是九龙的中心,为正黄色的坐龙,位置正对当年明代王府的中轴线上,所以它的姿势是端正的:龙头向前,龙尾摆动,鳞光闪烁,正视着王府的端礼门。
这条主龙的塑造手法是大处着眼,风格粗犷、洒脱,以整体的气势雄浑而吸引人。其余八条龙均以主龙为中心,分两旁排列。紧靠主龙两侧的一对淡黄色的龙,呈奔腾飞行的动态,头均向东,而尾向着中心坐龙。次为两条中黄色的盘龙,头均向西,构图基本相同而局部有别。再次为两条紫色飞龙,姿态飘逸,各有特色:西边的似自空而降,龙头扎入海中,而龙尾还在天空中摇曳,东边的龙则蜷伏着身躯,龙头凝视前方,象是冷眼观看大干世界的沧桑变化。最外侧两条龙则为黄绿色相间的坐龙,形象各异,不相对称。
这九条龙姿态不同,参差变化,整个龙壁恰似一幅色彩绚丽、生气盎然的图画,以色彩深厚凝重,风格古拙、硕大、有力而著称,体现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这与建于清代的北京北海九龙壁着眼于细部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迥然有别。
壁身上部覆盖着仿木构庑殿顶,顶下有琉璃斗拱支撑,正脊两端为两条黄色龙吻,如同金龙蜷伏其上。
九龙壁前,修筑一倒影池,长34.9米,宽4.38米,深0.8米,呈长带状,全为石砌,池中腰有一石桥,方便游人来往。池里一泓碧水,九龙正好倒映水中,当清风徐来,水波微兴,九龙追波逐浪,如游水中,壁上姿态各异的静态的龙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态的龙,为九龙壁增添了生气。
九龙壁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402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13子朱桂王府前的照壁。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 91年)朱桂封为代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 92年)就藩大同,所以九龙壁修筑的最早上限为1392年,距今约600年。
对于九龙壁的来历,有一则民间传说:代王朱桂愚顽、骄横,分封到大同之后,还一心要和他的四哥燕王朱橡(后来的明成祖)比个高低,想当真龙天子。于是,传召吴家窑琉璃匠吴氏三子炼造龙壁,务必在一月之内修成天下第一的九龙壁,逾期就要杀头。这下可难坏了吴家父子,正在发愁之际,路遇一条负了重伤的小白蛇,就带回家养了起来。白龙托梦告诉吴家父亲,在瓷窑中已烧好了九条彩龙,吴家老汉惊醒后,到瓷窑一看,果然如此,就镶嵌于壁上,总算为代王朱桂建成了九龙壁。不料代王仍不满意,嫌九龙不会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