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来历

国学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来历

风舞苍穹围观:℉更新时间:11-29 09:19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来历

据传,我国最早“周公叫时训,定二十四气,辨七十二候”。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著名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里,已有了明确记载,并作了比以前较为系统的概括:“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一般变化情况。

到了宋元时期,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七十二候”的“候应”,基本上给分为三类:

一类是动物候的“候应”,如鸿雁来宾、寒蝉鸣、蚯蚓出等;一类是植物候的“侯应”,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一类是非生物侯的“候应”,如水始冰、雷乃发声、虹藏不见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则是这样的:古时,开始时将一年十二月每个月里的两个节气中头一个节气统一称为“节”,郡“立春为正月之节”,“惊蛰为二月之节”,“清明为三月之节”,“立夏为四月之节”,“芒种为五月之节”,“小暑为六月之节”,“立秋为七月之节”,“白露为八月之节”,“寒露为九月之节”,“立冬为十月之节”,“大雪为十一月之节”,“小寒为十二月之节”。

对于“节”字,《春秋传》曾有较透彻的解释:“履端于始,调节也。”所谓“履端于始”,可泛指事物的开始。所以,古时把每月里的两个节气中头一个节气称为“节”,将每月里的第二个节气命名为“中气”。即古书《唐月令注》里记载的“雨水为正月中气”,“春分为二月中气”,“谷雨为三月中气”,“小满为四月中气”,“夏至为五月中气”,“大暑为六月中气”,“处暑为七月中气”,“秋分为八月中气”,“霜降为九月中气”,“小雪为十月中气”,“冬至为十一月中气”,“大寒为十二月中气”。

这种划分虽说对古时农事活动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将一年分为有“十二个中气”的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实防上“十二个中气”同“十二个节气”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属于对自然界气侯规律性变化的反映。

所以,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经过不断充实和改善,到秦汉年间,基本上发展成为我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完整一套的“二十四节气”,比铰符合农业科学要求。

标题: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来历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4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