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已走到极限磁带才是未来 硬盘和磁带的优缺点
将多种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开发出实验系统,它的线密度达到每英寸818000比特(bits)。出于历史原因,磁带工程师会用每英寸数据密度来描述磁带存储能力。引入新技术,每英寸可以有246200条磁道,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平方英寸可以存储201GB数据。假设一盒磁带的长度是1140米(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因为磁带的厚度会降低),一盒磁带可以存储330TB数据。
2022年,信息存储行业协会(Information Storage Industry Consortium)与众多研究机构发布一份报告,按照预测,2025年之前磁带的磁录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英寸91GB。如果趋势能够保持,2028年之前就会超过200GB。
报告对磁带存储的未来很乐观。实验证明,每平方英寸达到200GB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说,在未来10年里,磁带技术还会继续进化。
在信息技术领域,可能只有磁带技术还会遵守摩尔定律一样的发展轨迹,在未来10年里继续下去。在硬盘及其它存储技术面前,磁带本来就有成本优势,未来这种优势会进一步扩大。你也许很少看到磁带,只在老电影中看到过,但是磁带技术实际上并没有落伍,未来很多年都不会落伍。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数据已经爆炸,在存储预算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磁带容量不断提升是一个好消息。如果你想更好理解磁带的潜力,可以看看硬盘,看看磁带与硬盘是怎样进化的。
磁带与硬盘用相同的物理技术存储数据。简单来讲是这样的:在磁性材料薄膜中有许多很窄的轨道,磁性材料的磁性在两种极性之间转换。信息用二进制位编码,在轨道上的某一个特定点通过磁性转换与否来体现。1950年代磁带和硬盘出现,然后制造商就按照“更密、更快、更便宜”的路线前进。最终,两者的成本都下降了很多——按照每GB成本计算。
之所以成本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我们可以在每平方毫米的磁盘基片上存储更多数据。磁录密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磁道上存储的数据密度,二是垂直方向的磁道密度。
研究人员还要缩小数据阅读器(它是一个磁阻传感器,用来从磁道上读取已存入的数据)的宽度,目前的宽度用微米计算,有必要降到50纳米之下。到了这一步,我们会用超小阅读器读取信号,此时会有很大的噪音。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信噪比来改进,改变磁性粒子的尺寸和方向、改变组成成份、改变磁带表面的平滑度和厚度来实现。未来,我们还可以引入信号处理技术和纠错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
一旦新品到来,必须确保数据能够存储几十年不丢失,为此,研究人员会在记录层优化磁颗粒,让它们更稳定。不过这样做会有副作用,它会导致最开始时记录数据变得更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普通磁带传感器无法将数据写入新介质。所以研究人员需要发明新磁头,能够产生更强的磁场,这样才能写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