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司马懿儿子看穿了空城计片段)
绝不掉入别人备好的选项里
虽然热热闹闹地分析了这么多,如果你有兴趣翻一下《三国志》以及相关史书就会发现,“空城计”其实是假的。
诸葛亮跟司马懿真正的对决不是在公元228年,而是公元231年。在“空城计”之前,“马谡失街亭”中打败马谡的也不是司马懿,是曹魏大将张郃,是他打败了马谡,逼着诸葛亮全军撤退的。街亭大战发生时,司马懿正驻扎在宛城(今河南南阳)防备东吴,距离那么远,他根本没有时间来到西城。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出兵祁山,恰好曹魏大都督曹真病重,诸葛亮就把曹魏将领贾嗣、魏平的主力包围在了祁山附近,这时候魏主曹睿才紧急把防守东线的司马懿从宛城调来西线,防备诸葛亮。
那么,这个巅峰对决到底谁胜谁负呢?
在交战的第一个阶段,司马懿带着大军到了祁山附近,准备跟诸葛亮开战。他准备派一支小部队驻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市),然后自己带主力部队去寻找诸葛亮的主力决战。然而,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提了反对意见,他就是张郃。
张郃认为,应该兵分前后二军,前军迎击诸葛亮,后军驻守雍城(今陕西凤翔城南)、郿城(今陕西眉县北),但司马懿断然否定了张郃的意见,说战争的原则首先是集中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歼灭战。所以,司马懿决定集中兵力,直扑祁山——诸葛亮的大营。
所以,我们看到诸葛亮这个统帅,优点是谨慎,缺点是太谨慎。不过,这一点倒是成全了司马懿。
但是,我们如今再来看看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军力的比照。当时司马懿引兵15万进攻身处西城的诸葛亮,而诸葛亮此时仅有2500的兵力,而且恰巧是街亭失守,军心不稳的关键时辰。假如依照正常状况,15万对2500,即便是攻城战,也不是很难的状况,难道真的是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计策!我想即便拿人命填,能杀死诸葛亮,关于司马懿来说,也是大功一件!为何司马懿选择的却是撤兵呢?
司马懿
后世有一典故就是“养寇自重”,比方明朝的李成梁,就有养寇自重的嫌疑。司马懿之所以在占领宏大兵力优势的状况下不进攻诸葛亮,其实是有本人的打算。关于司马懿而言,真正的要挟并不是来自诸葛亮,当时的司马懿身处曹魏,在面对蜀汉时,依托曹魏殷实的家底,拖也能渐渐拖死蜀汉,真要拼国力,蜀国是远不及魏国的。司马懿真正的问题来源,却是来自于魏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