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

国学综合

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

邪龙乱道围观:℉更新时间:03-06 12:27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

上联“屋前小河流水”,下联怎么对?

对联是一定要仄起平收的,此联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仄起是指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平收是指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此联中上联最后一个字“屋”是仄声(屋在古音系统中是入声字,入声字是属于仄声的),因此是符合要求的。

对联是从格律诗的对仗及骈文的对偶演化来的,对平仄有着严格的要求,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是基本的要求,平仄的区分以古音系统为准,非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扩展资料:

对联的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春联哪边是上联哪边是下联呢

通常来说都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则“富贵吉祥家业旺”贴左边,“平安和顺福寿长”贴右边。

仄起平收区分上下联。

仄起平收,简而言之就是看对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最后一个字落在拼音的三声或者四声(也叫仄音)就是对联的起点,也就是上联。

如果最后一个字落在一声或者二声(也叫平音),那就是下联。同时有四声又有三声,就按照倒序来,四声为上联。

“富贵吉祥家业旺”最后一个字为第四声则为上联,而“平安和顺福寿长”最后一个字为第二声则为下联。

仄起平收什么意思?

问题一:“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七律的平仄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仄起平收)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四种: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第一种格式:仄起平收。又称为“入韵仄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仄起),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入韵)。这种格式又叫“入韵仄起式”。因此,首句必须取“丁”,接着就是“乙、丙、丁”,再后面就是“甲乙丙丁”。

例一,李商隐《无题》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走马兰台类转蓬。

在这首七律中,首句的第一字是“昨”,仄声,因此叫“仄起”。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风”,平声,因此叫“平收”。平收的句式是押韵的。这首诗的韵是“风”、“东”、“通”、“红”、“蓬”。

第二种格式:仄起仄收。又称为“不入韵仄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仄声(不入韵)。因此,首句必须取“甲”,接着就是“乙丙丁”,再接着就是“甲乙丙丁”。

例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这首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剑”,仄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北”,也是仄声(不入韵)。因为这首诗的韵是“裳”、“狂”、“乡”、“阳”。因此,首句是“仄起仄收”。

第三种格式:平起平收。又称为“入韵平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平声(入韵)。因此,首句必须选择“乙”,接着就是“丁甲乙”,再接着就是“丙丁甲乙”。

例三,秦韬玉:《贫女》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拟托良媒益自伤。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谁爱风流高格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不把双眉斗画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苦恨年年压金线,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这首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是“蓬”,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香”,平声,入韵。因为这首诗的韵是“香”、“伤”、“妆”、“长”、“裳”。

第四种格式:平起仄收。双称为“不入韵平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这种句式的第一句必须选择“丙”,接着是“丁甲乙”,再接着也是“丙丁甲乙”。

例四,杜甫《野望》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西山白雪三奇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唯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跨马出郊时极目,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不堪人事日萧条。

在这首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是“西”,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戍”,仄声,不入韵。因为这首......>>

问题二:什么是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弗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

问题三:对联中的仄起平收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上联末尾一字要“仄”音;下联末尾一字要“平音”。

“仄”音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平音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四声、包括入声(古汉语里面有)。

问题四:怎样看一首古诗是仄起平收 以今音来讲,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古音来讲,平分阴平阳平,上去入为仄。今音就是取消了入声。

平仄是近体诗的要求,就是自唐以后的格律诗。有三种形式:律诗、绝句、排律。

近体诗五七言只有四种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起”看第二字,“收”看尾字。便知道是什么起什么收了。

实例说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便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西古音入声为仄),便是平起仄收式。

135不论,就是第一第三第五字是可平可仄的;246分明,就是第二第四第六字平仄是固定格式。所以虽然第一字的窗是平声我们也不能看的,只看第二字含字是平声便知是平起句。

比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一、出古音为仄),我们通过看第二字和尾字就可判定是平起平收句。

问题五:近体诗 仄起平收 、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 看的是首句还是全诗 这些都是看第一句的,也就是首句,无论是绝句还是律师,都是如此。由于近体诗通常押平韵,所以作为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凡是以“平”结尾的,意味着首句是要押韵的,也就是比隔句押韵多了一个韵脚。反之,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均以“仄”结尾,意味着首句不押韵,也就是俗称的白脚。很容易区分的。

问题六:什么是对联的仄起平收? 对联,顾名思义,是成对的,分为上下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唬言简意赅的对偶句子。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这也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

问题七:何为仄起平收?所有律诗都是仄起平收么? 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

七律的平仄基本格式是:(平是古声里的平声,仄是古声里的上去入声,是不平的意思)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仄起平收)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四种: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第一种格式:仄起平收。又称为“入韵仄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仄起),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入韵)。这种格式又叫“入韵仄起式”。因此,首句必须取“丁”,接着就是“乙、丙、丁”,再后面就是“甲乙丙丁”。

问题八:对联一定要仄起平收吗?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对联里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标题:对联的仄起平收是什么意思 对联的仄起平收的例子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32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