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国学综合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蚀骨药香围观:℉更新时间:03-03 23:3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例谈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_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该人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兜鍪”原指头盔,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万兜鍪”,意思是孙权带领着强大的军队。又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再看向子 的《减字木兰花》: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物人格化,拟物是把人物化(或把此物写成彼物)。比拟,可以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的联想,使读者倍感生动有趣。比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怨恨与家人离别,听到悦耳的鸟鸣,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其实,“花溅泪”“鸟惊心”这两句还有一种解释:花儿带着朝露,鸟儿任意飞鸣,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也像是有情的。花儿,为了伤时而洒下眼泪;鸟儿,为了恨别而惊心飞鸣——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景物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又如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诗也运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草树”本属无情物,竟能“知”能“解”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设想之奇为诗中罕见。诗人借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事实上,韩愈正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创人物,他自己在群芳斗艳的诗坛独树一帜,还极力称赞当时不被人们重视的孟郊、贾岛的奇僻瘦硬的诗风。再如王安石的《定林》: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本诗第三联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描写出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排比。排比句音韵铿锵,一气贯通,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比如张养浩的《双调·沉醉东风》: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元人散曲中叹时警世,常用这种列举史事、“车轮大战”的方式,论据凿凿,以古证今,语若贯珠,一泻直下。所列人物,遭遇均可悲可叹,大都仕途险恶,结论(“因此上功名意懒”)自然水到渠成。又如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曲中“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楚庙”即楚国的宗庙。这三句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指的是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连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此外,李白还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夸张性名句,全都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使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才能体现出原意,故而习惯上称为“互文见义”。比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也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也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对于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互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与“迷离”互补见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难以区分雄雌。此外,《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等,都运用了互文修辞。

(编辑 文 墨)

古诗词鉴赏修辞方法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 文化 精华。我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修辞 方法 ,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修辞方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对偶(对仗):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 句子 或 短语 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又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对比(对照):

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形成一种气势,渲染了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此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接下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曲词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回环 :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开头,这两个句子或词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后一句或几句是按前一句或几句倒着念回来。这种运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做回环,又叫回文。运用回环的修辞方法,能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如苏轼的《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后一句都是按前一句倒着念回来的,这是一种很工整的回环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诗词的修辞

标题: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70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