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变革的理由 重阳节的发展变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重阳节变革的理由 重阳节的发展变迁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重阳节变革的理由 重阳节的发展变迁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本源于祭天活动的重阳节,为什么会演变成老人节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长安时,恰逢重阳节,于是写下了这首满怀思乡怀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登高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那么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为什么又称为老人节呢?
重阳节的起源
据现存史料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习俗,这就是重阳节的原始形式。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时,重阳节被定绝悔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可见,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作为“三令睁返节”之一的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了多种民俗。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于是,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故“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2023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的两大主题。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历史悠久,登高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并逐渐形成“登山祈福”的习俗。“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是西汉戴圣的《礼记·祭法》中记载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崇拜。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重阳登高与道教九月初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在道教认为,九月初九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古人就选择九月初九日登高,希望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飞天成仙。
其他,重阳节还有赏菊、采中药、插茱萸、祭祖、晒秋等习俗。
重阳节的相关诗词
重阳节登高、赏菊、采中药、插茱萸、祭祖、晒秋等习俗,从古人留下来的诗词中可见一斑。
唐朝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朝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朝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宋朝李清照的《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悉宏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取名“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隐绝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灶饥姿,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肢薯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23年12月28日, 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浙江重阳节习俗的演变?
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道:“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重阳节及其节俗作为传统已经在各地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期间有发展也有传承,拥有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浙江重阳节习俗的演变。
南朝宋孙冼有《临海记》,当时的临海范围很大,浙江南部许多地方都属临海郡,在这部书里说:“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于此会者,常至三四百人。”
另又有《风土记》云:“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贺散闭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可见古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和插茱萸,都是为了躲避灾祸,重阳消灾辟邪的含义,随后也一直延续到后世。
宋代的浙江杭州,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此时还出现了重阳糕:“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周密《武林旧事》还提到,当年有“点菊灯”的风俗,“略如元夕”,说明杭州城除了元宵灯会之外,九月九也有灯会。清代范祖述《杭俗遗风》也说,那时候的杭州人喜欢在重阳节登城隍山、紫阳山,许多庙里都摆设灯谜,十分热闹。
而时至今日,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基本上已经淡出,许多年轻人也早已不知道茱萸是何物了,不过登高和吃重阳糕的风气依旧很盛行。在一些地方,还有重阳祭祖的遗风,届时开祠堂门祭祖,族里分重阳饼,很是隆重。
有的地方,重阳有建灶和修灶的传统。不过如今流行煤气灶和电炉,砌土灶的人家正在急剧减少,所以重阳日修灶的风俗迟早是要消失的。而在浙江新昌一带,如今还有九月九日农民节的说法,农家在此日舂麻糍,杀猪买肉,痛饮一番。俗谚有禅裂“重阳不吃饱,亏煞种田佬”之说。
在桐乡濮院,有这一天吃赤豆糯米饭的传统。当地丝绸颇有名气,古有濮绸,闻名遐迩。传说古时有个绸匠,为了试制丝绸新品种,连续三天三夜不下织机,饿了就靠赤豆糯米饭充饥,终于在重阳节这天织出新绸,从此重阳节吃赤豆糯米饭便相沿成习。
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大型祭典也会安排在重阳节,例如在永康境内的国家级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方岩,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节前后,都要举行朝拜“胡公”的娱神活动——方岩庙会。各地的胡公会按历年各自约定的日期,带领罗汉班和歌舞队上方岩朝拜“胡公大帝掘悔”。
如今,每年重阳时节参与方岩庙会的人次多达20余万。热闹非凡,整个方岩庙会期间,不仅在方岩,全市乡镇处处锣鼓喧天、鞭炮震响,一派欢乐景象,可谓永康百姓的节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重阳节变革的理由 重阳节的发展变迁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重阳节变革的理由 重阳节的发展变迁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