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与点灯 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放火与点灯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和放火与点灯的精彩内容哦。
放火与点灯 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一)
宋朝时候,有个人名叫田登,平时与人交往十分挑剔、苛刻。后来,他当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气更凶了,在老百姓面前摆谱摆得出了格。平时最忌讳别人说出他的名字,而且凡与他名字中那个“登”字同音的,都得换个说法。比如说“蹬”字,只能说“跳”,“登高”只能说“上高”。这还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个“灯”字,也被换成“火”字。谁要是一时疏忽说了“灯”字,那可就要倒霉了,一顿揍是少不了的;若遇上田登大人再有什么情绪不好,那恐怕还要罚款、革职什么的。反正,当地老百姓以至于他手下的办事员、小官吏、士兵都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到了元宵节,按老传统要闹花灯了。州府传下命令,可以放花灯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么敢写“放灯”呢?想去想来,只好写出了这样的牌:“郡守传下令来,按传统习惯,州里放火三天。”
那广告牌写好后,高高悬挂在闹市街头,过往百姓围在广告牌前,议论纷纷。人们讽刺说: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
本来这只是者专横霸道作风中的一件小事,可是老百姓却利用这句话的双关义,讽刺揭露他们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行径,而老百姓呢,连一点正当的行为也常常受到百般限制与刁难。
放火与点灯 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二)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放火与点灯 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三)
晏子是齐国宰相,他辅佐齐王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为官三年,从没做过什么错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却把高缭给免职了。晏子左右的人感到奇怪,觉得晏子这样做未免不合情理,于是,他们劝阻晏子。有的说:“高缭侍奉先生三年,对先生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并没出过什么差错呀。”有的说:“按常理,高缭做满三年,又没有过错,先生理当给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么反而把他辞掉呢?这好像说不过去吧!”
晏子对左右劝阻的人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用规矩来定方圆,要用斧子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应像这些规、矩、斧子、刨子,帮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帮齐王治国。可是高缭和我一起做事已经整3年了,对于我的缺点、过错,从来没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也没作过任何纠正。我并非圣贤,平时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可是高缭只是一味顺从我、称赞我,这对我更好地为齐王工作又有什么好处呢?非但没有,反而有害。所以我决定辞退高缭,原因就正是你们所说的‘高缭无过’。”
晏子真是一个有见地的贤相,他的用人标准是反对圆滑处世、一味讨好上司。这个用人标准,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启发的。
放火与点灯 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四)
晏子辞世已经17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看来,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放火与点灯 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五)
有一次,齐桓公在出外打猎时忽然看到一只鹿从前面飞快地跑过,于是他策马紧追不舍,一直追进了一个山谷里。齐桓公正不知此山谷为何处,恰好遇一老者齐桓公就问老者:
“这里叫什么谷?”
老者回答说:“这里叫愚公谷。”
齐桓公又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老者说:“这是用我的名字来命名的。”
齐桓公朝老者仔细看了看,疑惑不解地问:
“我看你的相貌,毫无愚蠢之状,为什么说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的呢?”
老者回答说:“让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您吧。我曾经喂养了一头母牛,母牛下了一头小牛。后来小牛慢慢长大了,我便卖了牛买了一匹小马。一个年轻后生看到我牵着一匹小马,上前便喝斥道:‘你养的是一头牛,牛是不能生,你这马是哪来的?莫不是偷来的!’于是强行把我的马牵走了。后来乡邻们知道了这件事,都说我真愚蠢。他们把我叫做愚公,而把我住的这个山谷就叫做愚公谷。”
桓公听后也说:“依我看,你也的确愚蠢。既然那小马是你用辛勤喂养的牛换来的,你为什么要让那个年轻人把它牵走呢?”说完,齐桓公不去继续追赶鹿,调转马头回宫去了。
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把这件事讲给他的相国管仲听了。管仲一听,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郑重地整了整自己的衣襟,向齐桓公两次下拜请罪说:
“在君王的属土之内竟然出现这样的事情,应该算做我的过错啊!假如是尧帝时候,皋陶为掌管刑狱的官员,哪里还会有人胆敢强抢人家的马驹子呢?即使有这样的情况,那被欺凌的老者也决不会轻易撒手,而是要找地方跟抢人评理的。如今那老者知道处理诉讼案件不公正,遇到巧取豪夺的人,惹不起、躲得起,只好把小马给他算了。看来,这不是一个老头愚蠢的问题,而是社会治理不力的问题。回头让我好好整顿一番吧。”
齐桓公十分管仲的意见,支持他放手整顿法治,惩治邪恶,伸张正义。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愚公在年轻人以强凌弱的情况下舍弃利益求得平安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要想根本改变社会的治安状况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关键还在于领导的严于律己、认真治理和万众一心的积极参与。
以上内容是关于放火与点灯和放火与点灯动态图片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