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 西湖的小故事大全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西湖的小故事大全和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 西湖的小故事大全(一)
西湖民间故事:天上玉龙和金凤的玉珠从天上掉到地上,变成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雄伟的玉龙山一守护它;金凤也舍不得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天上玉龙和金凤的玉珠从天上掉到地上,变成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雄伟的玉龙山一守护它;金凤也舍不得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 西湖的小故事大全(二)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中有很多都已经消失了,即便保留也是有其名无其实了!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主要市市井文化“饮食文化,澡堂文化,休闲文化,艺术文化等”包罗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乐趣,这种文化的来源于清朝的八旗子弟,那种闲散悠闲影响了老北京人。
我的姑爷爷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是旗人,他宁可吃半个月窝头咸菜,也得攒钱下一次有名的馆子,吃一个招牌菜,早上遛鸟,晚上唱戏,家里能不能吃上饭,孩子能不能上得了学,好象跟他没有关系,那种悠然自得,自娱自乐的心态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级别!
所以老北京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就是消极,自私,好面子等等负面的影响。
当然事物都有双重属性,正面的就是“玩就玩竟精了,吃就吃明白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运用到其他方面也是好的。
个人浅见,胡说八道一大堆,也不知道对不对题,将就看吧!
首先,北京的民俗体现为官俗与民俗合二为一,既有官俗民承,更多的是民俗官用。所以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北京是三千五百多年的古都,八百多年的帝都,单从数字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它的民俗底蕴之深远。第二,北京的民俗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特色。特别是最近八百多年,北京基本是都城。第三,北京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承过程。第四,在传承中北京的民俗文化不断地发生变异,也就是在不断地完善了。第五,北京的民俗文化在变异中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根据这五个特点。
每一项民俗文化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记载着也传承着一段段的古老的历史。
想领略道地老北京的生活吗?那您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可就这并不够,您还得去天桥瞅一眼。旧北京的天桥是小商贩和平民聚居之地,这里有各种京味小吃,有文活、武活“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口技、硬气功……。这就够了吗?不,还差了一件——可别忘了老北京的特色玩物:面人、漆器、风筝……把这些都看过了,那您也就快成为一个道地的老北京了。
胡同曾经是北京唯一的民居形式,北京的胡同就象密密麻麻的血管扉页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北京到底有多少左右胡同呢?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统计显示,北京的街、巷、胡同超过6000条,直接称为胡同的超过1300条。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安全、宁静、封闭的小天地。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叫正房,东西两边为厢房,坐南朝北的称倒座。谁住哪间房也有规矩:正房高大,采光、通风好,是家长的住处;子女晚辈住厢房;倒座多用做客厅或书房。 四合院一般是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东南角,而不开在正中。
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 西湖的小故事大全(三)
某村有一位单身汉,年纪三十多了,还没娶上媳妇,他勤恳能干,每天都辛勤劳作在田间。
有一天,他下田时,无意中拾到一只大田螺,他高兴地带回家,养在自家的水缸里。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已过去三年。有一天,单身汉从田地里干完活回家,发现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单身汉左看右瞧又不见有人,他肚子饿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桌吃了起来。他边吃边想,会有谁给他煮这么好吃的一桌饭菜呢?他连续几天干活回来都同样是满桌的好饭菜。于是,他想此事一定是邻居 李大嫂帮的忙,今天我要好好去感谢人家。于是他问了邻居李大嫂,大嫂说:“没有呀?我听到你厨房有做饭、炒菜声,我还以为是你提前回家来做饭呢?”单身汉感到奇怪,会有谁这样做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有一天,他象往常一样扛上劳动工具出工去了。过一会儿他又偷偷返回家来,躲进家门外偷看个究竟,快到中午时,水缸的盖子被慢慢掀开了,从水缸里走出一位象仙女般的姑娘接着就很熟练地做起饭、炒起菜来。很快就摆满一桌饭菜。饭菜做好之后,它又躲进水缸里去了。单身汉心想,今天该不会是我看走了眼?于是,他连续几天都偷偷躲在屋外着看,结果千真万确,确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每天在帮他做饭炒菜。
单身汉想,这么一位漂亮贤惠的姑娘天天来帮忙他煮饭,究竟为了什么?我一定要问个清楚,又一天的中午,姑娘正在专心做饭时,单身汉推门突然闯了进去,一把将姑娘抱住,并将她锁进房间。他急忙打开水缸盖子,一看傻了眼,怎么那只田螺只剩下个空壳游荡在水中?这水仙般的姑娘难道是这只田螺变成的?单身汉想出个聪明的办法来,他把空螺壳藏到后花园里去。再到房间把姑娘给放出来问个清楚,谁知那姑娘从房间出来直往水缸里跑,当她看见螺壳没了时伤心地大哭了起来。她边哭边给单身汉说出了自己经过的实情,她说,她是个螺精,因前世单身汉救过她的命,今生又养了她三年,她是投身来报恩的。单身汉听后好感动,
于是,他就与这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她们还生下一对儿女。据说她们夫妻一直很恩爱如初,日子越过越好。
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 西湖的小故事大全(四)
日本鬼文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节分"。这一天,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它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过年活动。现在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在寺庙中,一般都是处于本命年的男人担当撒豆驱邪的任务。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捡这种豆子。而在每个家庭里,没有专门规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豆子,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场面显得很热闹。虽然这个时节屋外还很冷,但从这种喊声中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氛。
在此所说的"鬼"与中国的"鬼"不同,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念为ONI(日文作おに)。在日本,鬼是一种很普遍的妖怪。它们根据身体颜色的不同,有红鬼、蓝鬼、黑鬼等种类。它们的身躯比一般的人高大,头上有角,在很可怕的脸上还长着长长的虎牙,它们穿着老虎皮的兜裆布,手持带刺的铁棍。它们常常来到人间抢走公主或财宝,也吃人。因此,在日本的民间故事里它们担当的角色很像西方民间故事里的龙:一个英雄为了夺回公主需要进行斗争和惩办的对象。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里或海中的孤岛上。就是说,与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日本人的异界观念有关系。日本人自古以来一直把山、海看作是异界,是由人类以外的秩序来统治的、神和妖怪住的地方。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神衰落后的形象,从其根源来说它们二者是同一个东西。无论哪个民族,在对神的认识上都有这两重含意:神既能带给人们以富裕为代表的幸福,也有带来灾祸的力量。因此人们通过供奉神的方法来祈望除掉灾祸,得到丰收。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不相宜的东西不再害怕,它们就被看做是应该由人的力量来除掉的东西了。因此神也分为了好坏善恶的两个极端,好的仍然称为神,坏的就被称为妖怪。于是,妖怪就成了人们生活中总是应该被除掉的东西了。
日本的鬼,也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妖怪之一。所以,民间故事里的鬼也理所当然地向英雄们提供了发挥他们特殊能力的机会。在民间故事里,鬼一般都很凶恶,尽做坏事。但它们也带有过去当过神的痕迹,即在它们那里有很多财宝和宝贝。所以治服它们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时,也常常带回来很多财宝和宝贝。比如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尽力行孝,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样的例子也同样见于中国: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也常常从异界带回来宝葫芦,这相当于日本的"万宝槌"。在日本,治服鬼的另外一个英雄一寸法师,也利用它(万宝槌)变成了很英俊的小伙子。
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师都是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治服鬼的英雄。他们的出生都不同凡响。一寸法师是没有儿女的老夫妻通过祈祷而得到的天赐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并且一直长不大,与中国的枣核娃一样。桃太郎则是从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在河边捡回的一个顺水漂流下来的大桃子中出生的。但与一寸法师不同,他却生长得很快。柳田将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英雄叫做"小小人儿",认为他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对象。就是说,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鬼。
但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不仅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而且还在体味一种快感,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治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些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甚至创造了表现这种心理的专用词或典故(HOUGANN-BIIKI)。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中没有规定体重级别也可能与此种心理有关。
关于鬼的俗语也不少。"碰到了鬼或者蛇"(前途吉凶莫测)、"连鬼都笑了"(预测遥远的将来)、"鬼得了铁棍"(因得了一件有用的东西,本来很强的人更强了。如虎添翼)、"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阎王不在小鬼闹翻天,猫儿不在老鼠跳梁)、"鬼口边念佛"(猫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头一样"(得意洋洋的样子,如立奇功)、"鬼也会流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顽石也会点头)、"鬼也有十八岁"(丑女妙龄也有相)等等不胜枚举。另外,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给特别严格的老师奉献的外号是"鬼某某",其反义词是"菩萨某某"。对河滩上扁平坚硬的大石头,一般都叫做
"鬼的搓板"。所有的日本人小时候都大概玩过"鬼追人游戏"......就这样,鬼仍然活跃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里。
前面提到的"撒豆驱邪"活动中的鬼,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的追傩传到日本的宫廷以后,再传到民间而形成的。因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方相氏装扮得奇形怪状,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应该被除掉的邪恶的妖怪,于是他慢慢地变成日本的鬼了。另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以来一直流行的不动明王的画像形象上也与鬼很相似。再者,我们在中国古建筑物的门上常常见到的铺首,其形象也有点像鬼。职能上二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感觉,大概也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这种在日本已扎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个进口货。它在日本经过很多春秋,慢慢地进行本土化,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日本文化有一个特征,即将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后,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从鬼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这一点。
中国鬼文化
一、中国鬼文化的成因
“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围绕“魂灵”问题,在中国历代社会的各阶层都 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每谈及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 我们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统称为“鬼文化”。 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构成了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都可从社会存在中求得其依据, 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当原始人还过着动物般的 生活,在意识上尚不能使自己和周围自然界分开时,就不可能产生鬼魂、精灵等表象。只有当人们为了谋取生 活资料,对自然界经过长期不断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并认识了一 定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从而才有可能去寻找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寻找上述联系的过程中,原始人看到 有些自然现象给他们带来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现 象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在生产斗争中获得的能驾驭自然力的知识,如两木摩擦可以生火,火可以燃 木,可以取暖、熟食等。另一种是人们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的各种错误的、幻想的观念,精灵、恶魔、善鬼等 表象就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他们把给人带来好处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善神、善鬼,反映了当时社会 物质生活的不安全性。把不利于人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成恶魔,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在 自然现象面前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的恐惧心理。
鬼魂观念的形成除了上述社会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 体的构造,对梦现象的疑惑也直接导致了鬼魂观念的产生。人们在梦中会见别人或已死去的人,并和他们打交 道,做各种各样的事,醒来时却一无所见,这不但使原始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一个实体,而且还从会见 已死的人的梦境中得出灵魂不死的结论。原始人还认为自己在梦中能飞翔、能入水,是离开肉体的灵魂比附于 肉体的灵魂具有更大的能力的表现。此外,梦中出现各种奇怪的似人非人的形象,也极易被原始人当作鬼怪存 在的证据。总之,原始人由于不能正确区别醒时的感觉与梦中的幻觉,以至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为 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实体,因而产生出鬼魂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害怕黑暗、畏惧死亡也是鬼魂观念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害怕黑暗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当黑暗遮没一切的时候,人失去了所有的参照物,也就等于失去了自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人们需要设 想黑暗中有某种必然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人具有威胁性,于是害人之鬼便有了产生的可能。畏惧死亡与 鬼的产生更是密切相关。一方面,生死是两种断然相异的状态,不久前还是精神十足的人,一死却变成了冰冷 僵硬的尸体。古人把两种状态相比较之后,认为死是人体内少了某种东西的结果,这种东西虽然摸不着,看不 见,却是使身体温暖、能活动、能说话的一种力量。我国古代的“三魂七魄”学说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印证。 另一方面,古代任何人一旦想到总有一天要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告别,个人的喜怒哀乐、世界的沧桑荣枯,都 将随着死亡而消失,不能不深感畏惧。为了摆脱这种死亡大限,人们便渴望死后有知,鬼魂观念便由此产生出 来,灵魂托生转世,无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安慰。
由此可见鬼魂观念的产生,既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也有其重要的认识论、心理学依据。我国历史进 入阶级社会后,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被统治阶级大肆宣传,他们利用各种鬼魂 素材来愚昧百姓,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维护本集团内部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 也常藉此手段来抨击时政,警世自律,消遣娱乐。总之,鬼魂观念一经产生,便经过纵向的历史继承和横向的 人际舆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二、中国鬼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 过程。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中国的鬼文化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特殊性,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鬼文 化根本不同的突出特征。
(一)家族宗法制的长期存在使中国的鬼魂观念与祖灵观念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的鬼文化留下了鲜明的 宗法烙印。
家族宗法制在西周确立之后,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以不变应万变,贯穿于中国社会三千多年, 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鬼魂观念受其影响,在西周前后曾发生过质的变化。从殷都废 墟中发掘的考古资料看,西周之前的殷人的鬼神观依然存在着多种崇拜的倾向,日月星晨、风雨雷电、山川河 流都有灵魂,均具备降灾降福、佑人害人的功能。不仅如此,在殷人看来,父母及祖先的亡灵和自然界的其它 神灵一样也经常无端做祟,危害后代。“贞祖辛祟我”[1]、“贞妣己祟帚好子”[2],这里亡故的考、妣和祖 考、祖妣无端做祟,和其它天灾人祸具有同等的意义。
周代以后,随着家族宗法制的确立,亲祖之灵作祟的提法逐步消失。因为在周人心目中,祖宗之灵是以“ 敬德保民”为己任的,他们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亲族子孙道德行为的监护者,绝不会无缘无故作祟,危害子 孙,干违背道德的事情。随着对祖宗亡灵作用的美化,祖先崇拜在各种崇拜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出现了 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种多样的对祖先的祭祀形式,特别是宗庙、祠堂作为祭祖的重要场所,其营建构造逐步 受到重视。《礼记·曲礼上》有所谓“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说法,即诸侯、天子营建宫室,要 首先建宗庙。与之相适应,在宗庙、祠堂内逐步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祭祀活动,“月祭”、“四时之祭”等。除 此之外,对那些无主孤魂,以防其作祟,在郊外临时设坛进行“招魂致祭”。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与祖先崇拜 相连的祠庙建筑、墓地建筑广布于中国各地,组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大系统。至今为止,我国有关鬼的小说、戏 曲、美术、舞蹈等所涉及到的人、景、物,大都与祖先亡灵、宗庙、祠堂、墓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祭祖活 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祭祖意识的普遍化,使得中国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显著 区别于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二)道教的广泛流行,使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道教是以老庄的哲学 为理论基础,以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并吸收部分儒学、佛学思想综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体系。它自东汉中叶产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社会 的许多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我们知道,民间巫术作为道教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巫是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者 ,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体,需用 巫术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驱鬼的法术。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期 ,随着“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职能,如主持丧葬仪式、驱鬼求平安、超度亡灵等,成为操纵 鬼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巫合一的局面。
此外,道教还吸收老庄哲学中“神人”、“至人”、“真人”轻举独往、逍遥世外的思想,迎合人们渴望 飞升成仙的心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据不完全统计,道教诸神共计430位之多。诸如:菩萨、玉皇 、玄女、财神、门神、灶神、海神、关帝、城隍等,还有众多行业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 丐崇罗祖大仙等。至于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以及人们常说的八仙更是妇孺皆知。通过对道教经典《道藏》 的研究,我们发现,道教的神仙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质、有情、有欲,并有一部得道 成仙的生活史。道教的这种创造神仙的思维方法,极易给普通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人死本为鬼,但只要得道 便可由鬼或变神或变仙,由此导致了中国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的特点。
(三)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固有的地狱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隆盛,它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狱观” 上。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 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这无疑为进入阶级社会后,伸冤无门的中国百姓提供了一种心理解脱 的手段。佛教的地狱数目之多,为其它宗教所不可比拟,且极为混乱,大致有根本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 狱等。每类大的地狱又包括众多的小地狱。每种地狱内皆有多种多样的刑具,让亡灵在此以生前行为的善恶进 行或轻或重的制裁,而且还有以阎王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所有这些是 我国上古幽冥世界观中不曾有过的。后来佛教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早期幽冥观中“地下九层说”的某些因素 ,并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创造出汉化的“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 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王包;第六殿:卡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 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轮转王薛”[3]。各殿阎王职责分明,分管着阴间的各类事宜。可见佛 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互为补充、互为依靠,共同构成了中古以后我国庞大复杂的幽冥世界体系。
(四)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义”的做人原则,受其影响,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浓 厚的伦理至上性特点。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疏远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但另一方面,儒家对与鬼文化有关的丧葬、祭祀活动又给于高度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从 根本上讲,儒家承认鬼神的存在。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儒家之所以对丧 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其目的不完全在于事鬼神,而在于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人们的忠孝仁义观 念,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曾参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6]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儒学创始者 及后世继承者正是以“民德归厚”为出发点,将“忠教仁义”的伦理观念注入纯属于巫术、仪式范畴的鬼文化 活动中。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儒学对丧葬、祭祀的讲究更是到了繁文缛节、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历代 有关丧葬之礼的阐释、论著汗牛充栋,对孝子贤孙在丧、祭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推崇更是史不绝书。《礼记》 一书便是对丧祭活动进行完整归纳的代表作之一。这种把丧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义理化的做法,客观上极 大地推动了鬼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使中国的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构成了中国鬼文化显 著区别于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中国鬼文化的社会作用
由于中国鬼文化的上述突出特点,使得它一经产生,便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鬼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俯首可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 其作用的主要方面择其要而述之。
(一)鬼文化的发展,导致厚葬之风久盛不衰,使得大量财物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二)无论是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时期,还是后来人治、神治分离阶段,鬼文化的盛行都极大地影响了中 国古代的政治生活。
在上古人治、神治合一时期,“鬼”凌驾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政治行为上。例如,黄 帝即是华夏部落集团的首领,同时又是部落中最大的巫师。传说他“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 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7]。后来他与蚩尤逐鹿大战,参战者除华夏部落集团各氏族外,还有四方的鬼神。在神治、人治分离的过渡 时期,鬼神对社会政治的裁决权仍然表现的十分重要,这从殷商社会可以清楚地看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鬼,先鬼而后礼”[8]。国王事无大小,都必需请示鬼神而后决。
而代表鬼神发言的是巫史,巫偏重鬼神,代鬼神发言用筮法。史偏重人事,代鬼神发言用卜法。国王的行 为须征得巫史同意方可。到了神治、人治分离后,鬼文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虽然不再具有直接性、决定性特点 ,但它仍然从思想上、精神上间接地发挥着影响作用。如,历代统治者利用祖先崇拜来维护王族地位的神圣性 ,调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观念作为政治的补充手段,更是有效地 钳制了下属劳动者的思想,起到了维护封建基层政权的作用。
(三)历代围绕鬼神有无问题所展开的争论,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形神关系 的争论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神灭即无鬼,构成了无鬼论。神不灭即有鬼,构成有鬼论。自春秋战国到汉代,围 绕形神关系问题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墨子以杜伯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鬼魂杖杀燕简公等历史记载为依据, 强调鬼神无所不在,主张敬祭鬼神。庄周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生死现象,强调“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 物以形相生”[9]。孔子则主张敬天法祖,敬鬼神而远之。稍后一些的荀况则直接否认人死为鬼。汉代桓谭、 王充借烛火之喻否定灵魂不死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神不灭论广泛流行,神形关系的争论遂 掀起一高潮,无神论者范缜写出《神灭论》名作,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哲学思想。隋唐之后,形神 关系的争论依然存在,时有交锋。正是在上述思想论证中,“生”、“死”、“形”、“神”等概念逐步成为 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仅此可见鬼魂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鬼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对包括文学创作、美术、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丧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的进行,出现了与之有关的墓志铭、祭文、吊文等文体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以民间鬼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大量鬼神志怪作品,诸如:《搜神记》、《灵鬼志》、《 幽冥灵》、《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者在其作品上借鬼事言人事,以辛辣的笔锋对世 态炎凉,人间善恶给以淋离尽致的揭露。不仅如此,诸如“鬼哭狼嚎”、“鬼斧神工”、“神使鬼差”等鬼文 化名词,也早已融入我国文化的大血脉中。从艺术方面讲,鬼文化对中国的美术、雕塑也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钟馗捉鬼图》、《张天师骑虎镇邪》,民间年画中广为流行的《镇宅门神图》都是鬼文化观念的反映。敦 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有关鬼文化的雕塑更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中国的许多音乐、舞蹈都直接 来源于上古人类巫祝祭祀鬼神的仪式活动。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鬼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既有社 会经济的原因,也有认识论、心理学的依据。它一经形成,受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便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 鬼文化的不同的诸多突出特点。又在上述种种特点的作用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间故事(连载)戴斗笠的地藏菩萨从前在日本的乡下里住着一对和蔼可亲的老夫妇。虽然他们努力工作,却依然很穷,几乎是三餐不继。有一天,老婆婆便告诉老公公说:“老伴啊,眼看着明天就要过年了,可是看看我们家的米缸吧!只剩下那一点点糯米啦,这只够做成一粒小饭团罢了。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办才好啊?”这时候老婆婆的脸上露出了忧愁与失望的表情,对于新年即将来到毫不快乐。但老婆婆立刻又乐观起来。她说:“老伴啊!虽然只有这些米,但我还是可以做出一粒好吃的饭团呢!”老公公听了也觉得很开心。但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在那屋角的老鼠洞砣,有一群小老鼠围着老鼠妈妈哭闹不停,因为他们的肚子实在饿得受不了,便吵着妈妈要东西吃。但是老鼠妈妈真的是一点儿法子也没有,于是小老鼠们便“吱!吱!”的哭了起来。老婆婆与老公公看了这种情征也很难过。“好可怜啊!还是将这业糯米给你们吧!不要再哭了呀!将这些糯米做些好吃的年糕,好好的迎接新年的来临吧!”老公公便将那些糯米给了这群饥饿的老鼠。老鼠们得到了这些糯米非常的高兴,便赶快将糯米磨成年糕的材料,小老鼠们“碰!碰!”的用子打着,准备做成香甜好吃的年糕。当老公公和老婆婆正在吃稀饭的时候,看见了小老鼠们搬来了许多可以做斗笠的叶子,来到了他们的面前。老鼠妈妈说:“孩子们得到你们所赏赐的糯米都想要好好的报答你们夫妇的大恩。如今搬来了这些叶子,请你们收集起来,也许会对你们有所帮助。请不要嫌弃的收下来吧!”老夫妇看到这么多的叶子,心里非常的高兴。老婆婆看着这些叶子,突然想到一个主意,便赶忙告诉了老公公。“老伴,你看这么多的叶子,我们何不将这些叶子编成斗笠呢?如此一来,拿到街上卖了,还可以买些糯米啊!你说好不好呢?”“真是个好主意!”老公公回答。于是他们就动手编起斗笠来了,小老鼠看到了也都跑出来帮忙。好不容易的,他们终于完成了五个斗笠,于是老公公道:“这样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等我赚了钱回来,我就顺道买些糯米,还有胡萝卜跟青菜!”老婆婆将那些斗笠叠起来交给老公公背着,于是老公公便在老婆婆和小老鼠们的道别中踏出家门,上街卖斗笠去了。这时候雪下得很大,地面上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老伴!你可要好好的保重自己,路上要小心哦!”没多久,老公公看见了前方站着六个人,他走向前一看:“啊!原来是地藏菩萨啊!怎么头上都堆满了雪?”于是老公公便动手将地藏菩萨们头上的积雪挥去。“老公公要到街上去卖斗笠。等老公公赚了钱,再回头买些糯米做成年糕来供养菩萨们。但现在我只有用这些雪做成雪球来供养菩萨,请菩萨们先忍耐一下吧!”老公公说完之后便拾起地上的雪,做成一个个雪球然后将它们一一的放在地藏菩萨前。他虔诚的默祷了一会儿,看看天色也不早了,于是便整理一下行子,赶紧上路了。老公公来到了人来人往热闹的街上。这时候整条街道都是忙着采购年货的客人。“来啊!来啊!胡萝卜白萝卜都有啊!还有上等的蔬菜水果哟!应有尽有,请赶快来买啊!”叫卖的声音此起彼落的。看着这些卖蔬菜,卖米的小贩如此卖劲的叫着,老公公也跟着喊起来了:“要买上等的斗笠吗?快来买呀!上等的斗笠唷!”尽管老公公那样使劲的叫卖,但是在这样的大年夜里,有谁会去买斗笠呢?等了好久,也没有一个人来。人们几乎都戴了斗笠出门的,因为雪实在是下得太大了呀。“唉!像这样再卖不出,我看连糯米跟蔬菜红萝卜都没得买了呢。老婆婆若看我空着两手回去,一定很失望吧!”老公公叹气,边看着匆忙的行人发呆,心里一点法子也没有。就这样也不知站了多久,太阳已经下山,天色暗了下来。卖米和卖菜的小贩们也都将门关上,准备回家过年了。又过了些时候,渐渐的街上的行人已渐散去,只剩下寂静的街道了。老公公又失望又疲倦的踏着沈重的脚步,走回那积了厚雪的路。这时候老公公听到寺庙传来了敲钟的声音“咚!咚!”月亮也升上来了。这里还有很多的:<a>
一休啊~~
我知道有一本关于日本的小说,我个人觉得还蛮好看的,叫做《恨相逢之战国之恋》,不过这本书男的多,女的少。
雪女,玉藻前等等,都是关于妖精的。
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 西湖的小故事大全(五)
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了。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chóu)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国王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国王虽然知道儿子既机智又勇敢,力气也很大,但这只瞎熊太凶残狡猾了,他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
第二天一早,仆人禀(bǐnɡ)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熊出没的地方寻找王子。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蔽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只见它顺着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来,走到离捕兽夹十多步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放捕兽夹的地方,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捕兽夹受到触动,砰的一声夹住了树枝。瞎熊把捕兽夹和树枝放到一块大石头上,举起另外一块石头猛砸。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过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bǐ)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国王派山的人四下寻找,过了好几天,也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国王整天坐卧不宁,愁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
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双足……”
牧民们三五成群地出去寻找,终于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duò)成肉酱(jiànɡ),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大家冥(mínɡ)思苦想,一直没有好办法。
最后,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到了王宫.国王焦急地问阿肯:“你知道王子的下落吗?”
“国王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让它告诉你吧!”阿肯说着拿出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
“它知道?”国王看着这件乐器,疑惑不解地问。
阿肯没有再说话,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kēnɡqiānɡ),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国王听着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
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哈萨克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作为记录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口头语言艺术成果,它渊源于构成哈萨克族源的诸古代氏族、部落的文化,同表现族源诸部古代文化的口头文学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狼和鸟禽形象在哈萨克民间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白狼》故事。故事里说,在一座山洞里,一个年轻人同一只漂亮的白色母狼相遇,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天。按照白色母狼事先提出的条件,在这四十天里,无论白色母狼表现出多么凶狠残忍或猥琐不堪的行为、举动,年轻人都不得有丝毫的恐惧、厌恶。他必须尊重白色母狼,必须容忍白色母狼在他面前所做的一切。四十天过去了,年轻人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诺言。于是白色母狼化为娉婷少女,做了年轻人的妻子,年轻人并且因此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牲畜。①这是一则表现狼禁忌的故事。狼在哈萨克民间信仰里是神兽,是腾格里的宠物。类似这种以狼为神圣的故事在哈萨克民间多有流传。而狼作为神兽,早在乌孙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口头传说里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跟西湖有关的民间故事和西湖的小故事大全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