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 听妈妈讲民间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听妈妈讲民间故事和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 听妈妈讲民间故事(一)
在网上找了一个,大概齐和小时候听的差不多,转来晾下。
从前,在大山里有一个小村庄。一天,小村庄里一户人家的女儿丫丫上山到菜地里摘缸豆。天黑了,丫丫还没有回家,她父母亲很担心,就到山上去找。找呀找,没找到,缸豆架旁也没有什么血迹的,不会是野兽吃了啊,她的父母不死心,天天继续在山上寻找心爱的女儿,一连找了好多时日,还是没找到。
一天,她母亲正在山上寻找女儿的时候,听到鸦雀在她身边叫个不停。她循声望去,只见鸦雀嘴里衔着一根红头绳。“咦,那不是我女儿的红头绳吗!”丫丫母亲喜出望外,连忙说:“喜鹊,你知道我女儿的下落,请你带我去啊!”(传说因为鸦雀给丫丫的母亲报喜,以后这一带的人就把鸦雀唤作喜鹊,就这么来的。)喜鹊叫一阵,飞一阵,停一阵,叫一阵,飞一阵,停一阵,一直把丫丫的母亲带到一个山洞旁,喜鹊就飞走了。
丫丫母亲摸进洞里,只见她女儿正坐在一个石桌旁发呆,身边有一群小猴子。这时候,丫丫也发现了母亲,母女相见,抱头痛哭了一场。等擦干眼泪,女儿丫丫慢慢道出原委:原来那天上山摘缸豆的时候被猴王发现了,把她掳去做了媳妇,这一群小猴子都是她和猴王生的。这小猴们倒也机灵,听了马上围着“外婆”、“外婆”的叫个不停,丫丫母亲听了不知是喜是悲。女儿还说:这猴王对她很好,很顾家,金银财宝,吃的喝的,都从外面弄回来,在猴洞里倒是吃穿不愁的,只是想到与一群猴子生活在一起,心里不是滋味,生活上也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还有就是思念家中的父母,今天猴王到集市上买东西去了。母女正在叙话,猴王从外面回来了。女儿赶紧叫母亲躲在一旁。猴王走进洞里,把给媳妇孩子们买的东西放在石桌上,用鼻子嗅了嗅,问:“家里怎么有生人味呀?”丫丫见瞒不过去,便告诉丈夫说是她母亲来了。猴王一听是岳母来了,连忙叫老婆把岳母请出,拜见岳母。猴王特地置办了好多美食,好生款待丈母娘。
一晃,岳母在猴洞里住了将近月余,猴王一直是客情相待。但这岳母感到与猴生活在一起很别扭,格格不入的,寻思着与女儿伺机逃走。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猴王出去觅食去了,留下岳母老婆还有一群孩子在家。这几天小猴们患了眼疾,眼睛有点疼。猴外婆说她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石灰水与盐水混在一起擦眼睛就会好。小猴子们一听乐坏了,都乖乖的睁大眼睛等外婆给他们擦眼药水呢。哪知外婆擦了眼药水之后,眼睛更痛了,小猴子这才发现上当了,只好使劲挣眼睛,睁开难受,只好闭起来,闭起来也难受。(据说从此以后猴子的眼睛总是红着一眨一眨的,这是猴外婆使的呀!)趁着小猴们看不见那会,母女俩带了些金银财宝,连忙逃回了小村庄。
晚上猴王回到家,老婆不见了,猴孩子们都红着眼围着猴王大哭要妈妈,知道是岳母带着老婆丫丫跑了。猴王没有办法,只好下山去找老婆。找到小村庄,猴王不敢进村子,便在村头的石磨上坐着,一遍一遍地喊:“不要你家金,不要你家银,只要你家小姐回个门!”丫丫家避而不见。这样,猴王每天白天觅食,照顾孩子,晚上便到小村庄找老婆,还是一遍一遍叫喊:“不要你家金,不要你家银,只要你家小姐回个门!”天天如此,丫丫一家还是死不相认。猴王呼唤老婆的叫声惊动了乡亲们,每天晚上把村里人吵得睡不着觉,大家也渐渐明白是怎么回事。都责怪丫丫一家:“这样不理人家也不是办法,这天天叫唤,我们如何睡得着觉啊!你们看怎么着让猴王走了吧。”
丫丫家被村里说的没法。这回还是她母亲想的主意,把个铜脸盆放在炭火里烧得通红,放在村头的石磨上。这天晚上猴王又来了,依旧准备坐在石磨上喊老婆回家,上面多了个铜脸盆他也没在意,一屁股坐了上去。滚痰的铜脸盆烫红了猴王的屁股,连猴王的尾巴也烫掉了一截,痛得猴王嗷嗷大叫,赶快回山去了。猴王知道岳母心狠,叫回老婆无望,又怕遭遇什么不测,再也没有下山找媳妇了。从此以后,这一带猴子的屁股就变成红的了,尾巴也变短了。
你画的差不多。丢方,俗称土围棋。丢方棋盘是方的,边上三吃一。你画的跟狮狗棋似的。
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 听妈妈讲民间故事(二)
民间故事是经过作家、文人由历史故事或凭空地创造出来的艺术,具体可体现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具有很高的民族艺术价值,是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可考察当时人民的状况;
历史故事这一说法,指的是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是有事实可考的,可见于诸史册,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演义中也有这一说法,却与史实《三国志》不同;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民间故事都是没有史实依据的,属于民间故事;而“乌巢奇袭”“火烧赤壁”却还是史实,属于历史真实发生的东西;
另外,“历史故事”不是严谨的说法,应该称作“史实”;
望采纳
不一定相吻合
民间故事是人民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而历史故事是史书记载下来的。
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 听妈妈讲民间故事(三)
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原来民间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作和传播主要依赖于劳动人民之间的口耳相传。而民间故事传承的强大的力量,可以同风俗习惯相比拟,因为这是种靠行动、语言的集体传承,所以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间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后是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怀着一份期待与激动,我开始从第一个故事细细阅读起,没翻几页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整本书,有我很小时候就知道,并且常常听大人讲的故事,比如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这些故事虽然十分简短,但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许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一不性格鲜明,惹人喜爱,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简单的小道理。比如狼来了就让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撒谎,撒谎的后果就是羊都没了,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东郭先生和狼告诉我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坏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心啊。书中也有许多让我感到无比的故事,比如宝莲灯,懂兽语的海里布。宝莲灯中,三圣母和刘彦昌这段超越界限,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爱情让我震撼。沉香为了拯救母亲,不怕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更让我感动。懂兽语的海里布中的海里布也让我十分敬佩,他为了保证其他人的安全,不惜出卖了自己的密码,后来拯救了其他人,却牺牲了自己,成为了一尊石像。当然,也有许多我以前闻所未闻,让我大长见识的故事,比如李白求师,李白乃一代诗仙,在文学领域上可谓无人可敌,可他居然也为了寻找高人请教而放弃了欣赏美景,等待了五天五夜,这种虚心请教,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佩服。
读完整本书,我仿佛整个人已经融入了进去,去欣赏那些自然人文,同神仙鬼怪在一起。我也深深地被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故事所吸引,久久不能忘怀。我也相信,这些植根于民间的故事,可以口耳相传,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 听妈妈讲民间故事(四)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古人六十没死也要活埋
有一个孝子舍不得老爹死把老爹秘密养了起来
后来发生一件全国都解决不了的事情
孝子出面解决了
皇帝问他要什么
他说请皇帝准许他爹活着
因为问题其实是他爹解决的
皇帝听明原委感慨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从此,六十活埋制度被废除
有的
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 听妈妈讲民间故事(五)
有个孩子叫马良,他喜欢画画并且画什麽像什麽。一天,神仙给了他一支神笔,于是就画甚么就变成真的。财主和官老爷知道此事,想让马良为他们画金山,马良画好后又画了大船,趁官老爷高兴时画巨浪打翻了船。惩治了那些坏蛋。从此马良专替穷人作画,是穷苦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马良凭着神笔斗垮了当地有钱的地主、有势的官吏。他兴冲冲地回到村子里。
刚一进村,就看见乡亲们住的茅草屋东倒西歪,既不能遮风也不能避雨。马良心里特别焦急。他连忙拿出神笔在墙壁上画了一排排高大宽敞的青砖大瓦房,上面镶嵌着明亮的大玻璃窗,里面有卧室、厨房、粮仓、工具室……村民们住上了高大明亮的瓦房,都笑得合不拢嘴,人人都夸马良是大家的“贴心人”。
马良沿着田间的小路走着,看见离不开娘的小娃都跟着爸爸、妈妈下了地,在大田爬着、滚着。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孩子们满身是汗。马良看着心疼,马上拿起神笔画了一座幼儿园。啊!它真像一座花园。园中棵棵绿柳,柳丝轻摇;株株桃树正含苞欲放。园中央有个大荷花池,游鱼在水中嬉戏。园墙的北面是大型玩具、滑梯、转椅、悠船、跷跷板……孩子们玩儿得真开心,欢声笑语传遍了满村,马良也笑得心里像开了花。
走着,走着,他又看到村里的大孩子正用泥巴打仗,你追我跑,玩儿得可欢啦。马良心里想:他们不受教育,光追跑打闹怎么行?他神笔一挥,画出了一座学校,有操场,有健身房,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自然常识教室……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了。村子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马良的眼前出现了美景:孩子们长大了,有的成为科学家,发明了新的机器,打入了国际市场,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有的成了医学家,治病救人,还攻下了不治之症的难关;有的成了文艺上的专家,为村民们歌唱、跳舞,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
眼前的世界如此美好,马良把神笔一挥,在村头墙上写下了“快活村”三个大字,小朋友说:“真快活!”马良和大家一道用自己的双手共建美好的家园。
他对大家说:“美好的生活要用双手、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不要光靠神笔,让它回天国去吧!”他手一扬,神笔飞回天国去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小时候妈妈讲的民间故事和听妈妈讲民间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