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养廉 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以茶养廉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和以茶养廉的精彩内容哦。
以茶养廉 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一)
《茶经》和《晋书》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常想去陆府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发现叔叔根本没有做什么待客的准备,便自作主张备下一桌十余人的酒席。谢安到来,陆纳仅以几盘水果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怠慢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好的酒席搬上来。当侄子的本以为叔叔会夸他会办事。
谁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添什么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这样讲奢侈,玷污我一贯清操绝俗的素业?!”于是当下把侄子打了四十大板。《晋书》中记载的陆纳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因此,他反对侄子摆宴席而用茶水待客,并非吝啬,也不是清高简慢,而是要提倡节俭。
这在崇尚奢侈的东晋时期是非常难得的。
以茶养廉 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二)
隋文帝杨坚初登皇位时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神人换他的脑骨,自此后时常头痛,苦不堪言,亦无可奈何。后来遇见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山中有茶树,将茶叶采来煮饮,可治好陛下的头痛症。”
杨坚便派人去采集茶叶,一试果然灵验,于是重重奖励了那个和尚。自此,杨坚便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臣子们也跟着学会了饮茶。听说皇帝喜欢,便有不少人投其所好,向皇帝敬贡好茶。献茶者便可升官发财。时人嘲笑说:“你钻研通了《春秋》、《周易》,还不如向皇帝送一车茶叶,可以马上封官晋爵。”
以茶养廉 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三)
《清稗类钞》记载了一则故事:
据说,潮州有一个富翁非常喜爱饮茶。
一天,有一个乞丐到了门前,并不讨饭,却讨茶喝,声言:“窃闻君家茶最精,能见赐一壶否?”富翁听了觉得很可笑,说:“你一个叫花子,也懂得茶?”乞丐听了,并不恼怒,说:“我原本也是富家翁,只因终日溺于茶趣,以致穷而为丐。今虽家破,但妻儿均在,只好行乞为生。”
富翁听了,以为遇到“茶知己”,果然赏他一杯上好的茶喝。这乞丐品了品滋味说:“果然泡得好茶,可惜味不够极醇。原因呢,是壶太新。”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旧壶,色虽暗淡,但打开盖子香气清冽。乞丐说这是他平常用的壶,虽然家贫如洗,冻馁街头从不离身。富翁爱之不已,请求以三千金购之。
那乞丐却舍不得,说:“只要你一半钱,从此你我共享此壶如何?”富翁欣然允诺,自此相共一壶,终成至交。
以茶养廉 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四)
——被打了几千年的屁股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屁股者,及预备屁股给人家踢者。
——林语堂《论踢屁股》
“拉下去,重打××大板!”
这样的台词在古书与古装戏中随处可见。这里的“重打”,指的是打屁股以及屁股的延长部分:大腿。古人“股”的概念是宽泛的,但即便仅仅打大腿,屁股一样难辞其咎,至少要暴露出来是肯定的了。
为什么会选择屁股作为主要行刑的区域呢?原因有二,其一,此处脂肪较多,打之不伤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较容易痊愈;其二,臀部为人耻部,中国乃礼仪之邦,先生教育人们“知廉耻”,因此,当众把裤子脱下来让人打,终究是心痛超过身痛的事情。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士人间流传着“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无数大员便是在一路棍棒的调教下成长起来,转而有了权力再去调教那些巴望着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们。
《明史演义》第七十三回记载:明朝著名权臣沈思孝,因触犯朝廷要员,被施以杖刑。沈思孝因受杖时,右腿叠放左脚上,所以他的右臀受伤重,左臀受伤较轻,回家后,大夫从其身上割掉数处烂肉,大的盈把。为了让肉尽快长齐,生割活羊腿上的好肉填实。
与此异曲同工,《娱目醒心编》卷五详细讲述了医治杖伤之法:
用刀割开外皮,剜尽内边烂肉,更取活羊一只,割它腿肉填补空处,使他血肉相连,长成一片,然后可以行动。
如此可以想见,多少古人的屁股上挂着羊肉。只是,人的屁股遭殃,缘何会殃及羊腿,难道只有那里肉质鲜嫩,堪与人臀相媲美?
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中记载了慈禧朝中一位老太监对屁股的回忆:
太后宫内的总管首领、妈妈、宫女,平日受太后的严厉训练,即使安德海、李莲英等,也是打出来的,其他人可想而知。太后宫几乎天天有打人声。……御前的首领、小太监和妈妈、宫女等殿上的近御者,屁股上常绑一块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叫宝贝……
把“宝贝”穿在身上,这种不得已而透露出的黑色幽默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而橡皮的这一功用也可以写入中国科技史。
或许是我们的历史太过浩瀚,因此,与屁股相关的许多有趣的人与事我们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以茶养廉 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五)
公元1180年,南宋最富热情、最有抱负的皇帝宋孝宗赵昚为了提高军事力量,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新的补官办法大大提高了武举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为他们许下了一个光明的发展前途。如果这项办法得以全面推行,武举们便能够进入军中长期服务,以便把他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日后国家用兵之时,就不愁选不到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武举们进入军界,军官的素质也会逐步提高,人才也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这位皇帝对号召武举从军给予了很大的期望。
然而,三年之后,再一次举行武举考试时,冷落的考场依然毫不见起色。宋孝宗困惑不已,他找来主考官王蔺,劈头盖脸对他臭骂一通。王蔺同样困惑不已,从军五年就可以升迁,而担任巡检等官的升迁年限是六年,从军还可以让自己有大好的前途,为什么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就这么少呢?为什么中了武举的人竟然没有几个选择从军的呢?
1183年的武状元林飙等人拜望王蔺的时候,王蔺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军。林飙等人回答说:“实在是不堪忍受军中的笞捶之辱。”
王蔺恍然大悟。难怪呀,武功上没有什么建树的南宋朝廷,在军中却存在着极为严格的上下等级制度,而体罚则是体现官大官小的直接方法。事实上,作为一个军人,挨几下竹板木棒,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对于取得了功名的武举们来说,当众受刑这种从军的家常便饭还是不吃为好。因为军法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皮肉之苦,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了!
王蔺当即上书,奏请宋孝帝下诏,命令军士们对武举以礼相待。七年之后,王蔺成了副宰相,他请求光宗皇帝最终废除了对武举的体罚。从此,武举从军一事稍见起色。然而,为时已晚,病入骨髓的南宋王朝并未因此而中兴,终被异族所灭,个中原因实在复杂,按下不表。
以上内容是关于以茶养廉和以茶养廉是什么精神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