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和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一)
淄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像“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齐国名相管仲、晏婴,军事家孙武,文学家左思,农学家贾思勰,西汉名医淳于意,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清朝文学家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早期先贤的思想成就,昭示着淄博的文化渊源。中国最早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规范的著作《考工记》和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均出自淄博。清代学者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清代文坛领袖王渔洋、赵执信和蒲松龄被后人并称为孝妇河畔三名人,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使淄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的文化旅游之都。
入木三分(王羲之)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再赠你几个
望梅止渴----曹操
闻鸡起舞----祖逖
四面楚歌----项羽
负荆请罪----廉颇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二)
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马克.吐温人非常幽默。有一天马克吐温来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这位著名的作家于是也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仲马认为,诗要写在黄纸上,小说要写在蓝纸上,散文要写在玫瑰色纸上,否则就无法下笔。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旅游时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国边界一个小村庄里,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住了,便去敲农家的门要求住宿。
一个老太太在屋里大声问:“你是谁啊?”
高尔基说:“阿历克谢·马克希·莫维奇怪.彼什科夫!”
“人太多了!”老太太“嘭”地把刚打开的门关上,干脆地拒绝道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三)
廉颇负荆请罪 为了国家放弃面子
勾践卧薪尝胆 为了复仇放弃面子
孔圉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放弃面子
具体内容:
负荆请罪: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悬梁刺股、秉烛达旦、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 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 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 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 他们多是为了面子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四)
报效祖国宏愿------ 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嗯,中国的数学名人故事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五)
-- 一位瘫痪残疾人的奋斗故事
一位瘫痪残疾人的奋斗故事
登上国际颁奖台
2000年8月13日上午8时,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国际体育场内坐无虚席,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拉开了序幕。来自54个国家的800多名选手,紧张地进行着有34个项目、为期3天的国际大赛。吴洪生与其他28名中国选手也参加了比赛。
在女装制作组,吴洪生是近百名选手中惟一的男性,评委要求参赛者3个小时内自行设计、制作一件女式衬衣,很多选手没按时做好,而他却仅用了2小时20分钟就完成了制作。他的作品以款式新颖、做工精美赢得了大赛评委的一致认可,众多富有经验的外国选手也都“OK!OK!”地赞叹不已。最后,吴洪生荣获了该项目比赛的金奖。当布拉格市长把金灿灿的奖牌挂在他的胸前时,赛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吴洪生的泪水打湿了金牌,他百感交集:“我终于梦想成真了!这不仅是对祖国、对亲友的回报,更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位韩国记者问我这次拿到金牌能得到多少万奖金,我回答他:‘这奖牌是我的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成功之刻,到处是掌声与鲜花,然而隐藏在掌声与鲜花后面的汗水、泪水又有谁知呢?
不幸孩子的幸福童年
1962年,吴洪生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寨里镇吴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排行第五,自幼天真活泼,极受家人喜爱。谁料,3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小洪生在痛苦的煎熬中一躺就是5年。8岁时,他的病情突然好转:双手可以活动了,大小便有了知觉,两条瘫痪的腿也能动弹了。吴洪生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母亲抱着他失声痛声,热泪在他脸上恣意流淌。病情好转后,小洪生就缠着父母要上学读书。刚开始,由哥哥姐姐背他上学,很快,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小洪生就赢得了师生的喜爱。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主动轮流背他上学。
后来,同学中的吴柯平、吴柯勇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夏天,烈日炎炎,孩子们喜欢穿一件红色背心,而吴洪生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总是要多穿一件,因为天天背送,时间长了,背与被背者总是一个后背破洞,一个前胸破损。冬天,寒风裹雪,两个孩子背着他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个雪后的清晨,吴柯平背着洪生去上学,不小心滑到了路边1米多深的雪沟里,沟沿上的雪融化结冰了,两人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在雪中折腾了半个小时,最后被一位过路的大爷救了出来。师生们对洪生的关心爱护,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这样,在师生的背上,小洪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1978年,吴洪生以全县统考第5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然而在体检时却被无情地刷了下来。眼巴巴地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升入高中,而自己只能面壁独处,洪生一手抱着母亲的腿,一手捶着床,哭喊着:“妈妈,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母亲心痛欲裂,却也只有偷偷地抹眼泪。村里人也议论纷纷:“小瘸子捞不着(不能)读书了!”“小瘸子”的字眼象皮鞭一样抽打着洪生,隐隐传来的“铛铛”的上课铃声像针扎一般刺着他的心。吴洪生意识到了残疾将给他带来可怕的人生,痛苦、失落、绝望笼罩着。
一天,洪生趁家人不在,扶着板凳,挪到了父亲保管生产队农药的屋里,想喝药自杀。看着眼前的农药,他禁不住泪如泉涌,就在打开药瓶的一刹那,昔日同学们风里雨里、汗里泪里背着他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难道大家不辞辛苦地照顾我,换来的竟是我的自杀?”“不,决不能!我要战胜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他擦干眼泪,将药瓶放回了原处。
为了自立更生,洪生开始学钟表修理。两个月下来,家里的两口钟被他折得七零八落,却怎么也组装不到一起。失去耐心之后,他彻底绝望了,死亡的阴影又一次占据了洪生的头脑,他选择了跳井自杀。然而他几次刚爬到井口边,就被家人发现并拦住了。
庆幸的是,吴洪生有一直牵挂、爱护他的良师益友。老师和同学们给他带来了书报,如《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而洪生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伙伴吴柯平送给他的一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历经战火的洗礼,出生入死,身残志坚的动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洪生看到这段时,不禁为自己的过去羞愧不已,他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见洪生喜欢绘画,父亲就为他买来了一套服装教材。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初时,在报纸上临摹、剪裁,后来,家里的旧衣服成了他的试验品。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对照书本中的尺寸裁剪;无法站立,便坐着板凳,伏在炕沿上剪裁……4个月后,在姐姐的帮助下,他把炕当作剪裁桌,门为烫衣板,搪瓷缸为熨斗,开始为亲朋好友免费做衣服。洪生承诺:做好了不要钱,做不好赔偿。他这样逼着自己做好每一件衣服,因为一旦做坏,自己根本无力偿还。渐渐地,他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裁缝。1979年,他到村裁纫组做了一名技术工人,由于他为人忠厚、技术过硬又肯吃苦,在1982年至1996年间,洪生先后被镇供销社服装厂、县二轻局服装厂、烟台佳佳服饰有限公司聘为厂长、经理。
吴洪生的自尊、自强、自立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也赢得了邻村姑娘徐秀丽的心,两人偷偷相爱了。世俗的冷嘲热讽和家庭的反对没能阻止他们的相爱,不久,身高1
以上内容是关于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与淄博有关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来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